前日,西城區劉海衚衕,中國林業出版社大院內停滿車輛。兩年來,該單位把20個車位提供給周圍居民錯峰停車。新京報記者 王嘉寧 攝
  新京報訊 昨日,“2014年社會治理創新·西城論壇”召開,談及資源共享工作時,北京市委社會工作委員會書記宋貴倫表示,全市資源共享工作中,目前西城區開展得最好,但從全市總體來看,資源開放還需加快改革,通過政府引導和完善。
  據悉,西城區資源開放已有五個年頭,有近400家社會單位參與,具體措施包括老年人到機關食堂就餐、停車位錯時共享、居民到周邊學校鍛煉身體等。
  資源共享遍佈全區街道
  在昨日的論壇上,西城區委副書記王少峰表示,停車難、老年就餐難、舊小區設施需完善、養老服務無保障等是西城居民此前面臨的主要問題,西城區轄區下設的15個街道、257個社區均多少存在此類情況。
  近年來,西城區建立了“全響應”網格化社會服務管理模式,鼓勵街道自治自理,並引導各街道轄區內社會單位向附近居民開放食堂、停車場、禮堂、浴室等資源,為居民生活提供便利。
  目前,西城區共有駐區單位3萬餘家,其中中央單位達2400多家,市屬單位1400多個。經過溝通,多數單位均有對接民需的意願。
  西城區社工委數據顯示,資源共享對接已遍佈全區15個街道,參與資源開放的機關、社會單位有近400家,以無償或低償的形式為社區居民提供活動場地、便民服務、就餐、醫療、停車等7大類資源。
  便民車位150元可包月
  什剎海體育運動學校校內地上和地下停車場、中國林業出版社院內東側和西北角、豐僑公寓地下停車場等,白天供單位員工使用,夜間和節假日低償開放給附近居民,此類“便民車位”收費為150元至300元每月,幫老舊小區居民解決社區無停車位、亂停車的問題。
  除了共享停車資源外,還有居民常去附近單位的食堂吃飯。一位家住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附近的75歲居民表示,自從總局新302餐廳對居民開放後,他和老伴經常中午去單位食堂,一頓飯兩個人只要20塊左右,還能買點帶走晚上吃。
  西城區委社工委政策科科長朱永明介紹,資源開放以來,目前西城區已有約4.5萬居民受益。今後,西城區政府會進一步給資源開放的單位以資金補助和榮譽獎勵,引導社會單位參與到資源開放中。
  ■ 探訪

  1 什剎海劉海衚衕

  衚衕居民把車停進出版社
  位於什剎海街道劉海衚衕7號院的中國林業出版社大院內,約100平方米的停車場內有42個停車位,辦公樓後也有一個小停車場,這些停車位已向附近居民開放了兩年。
  “我們平時晚上把車停在大院里,早晨開走,一個月220元,居委會和社區還發補助,算下來一個車位一個月只要150元,”年近70歲的趙女士在劉海衚衕居住了40多年,她表示,什剎海轄區內基本都是老舊小區,無地下停車場和規範停車位,且衚衕內往來觀光游客較多,“亂停車”現象較嚴重。自從林業出版社的車位開放以後,她再也不用四處找車位了。“有時候我們直接把車鑰匙交給出版社大院的保安,讓他們隨時挪車。”趙女士說。
  林業出版社辦公室主任楊格介紹,出版社110名員工有43輛汽車,院內停車場共有42個車位,目前將院內東側及西北角20個車位騰出,開放給居民。車位多為夜間“錯時段”開放,居民停車時間為晚6點至次日早上7點半,白天時多為單位員工自用。單位為這些車輛都辦有“停車證”,併為車主發放車輛電子門禁卡。
  每個月150元的車位費會不會虧本?楊格表示,這個收費遠低於市場停車收費標準,主要是為了方便居民。停車費用方面,區政府每年會提供五萬左右的資金補助,來為居民提供優惠車位。
  2 復興門外大街

  立體車庫提供24小時服務
  4層車庫、40餘個停車位、電子系統全自動操作……位於復興門外大街6號的光大大廈樓後停車場內,一個為配合社會單位資源開放的移動式“立體車庫”受到居民好評。
  車庫管理人員演示,在電子儀器操作界面輸入車位編碼,按“確認”後,相應車位會自動移位調整,將所需車位降至地面,即可從車庫取車;停車時選好車位也同樣輸入車位編碼,按“複位”即可停車,該系統24小時運轉,居民可隨時停車,操作起來也很方便。
  光大大廈服務中心副總經理常耀軍介紹,該大廈隸屬的光大置業有限公司與月壇街道復外社區共建,開放了院內“立體車庫”,與周邊居民錯時停車,提供機械車位45個。白天供給周邊大廈寫字樓及商場工作人員車輛使用,夜間和節假日開放給居民停車,每車位300元/月,併為附近居民辦理臨時停車證。
  據介紹,光大大廈共有地上、地下停車資源300個,成為附近居民尤其是復興門外大街8號樓居民的停車選擇。
  “現在租金花得少了,心裡也更踏實,比停路邊放心。”住在復興門外大街8號樓的一位居民表示,以前下班找不到車位,要到附近6號樓區域和8號樓南邊的社區找,現在租了立體車庫車位,停車方便了很多。
  聲 音

  北京市委社會工委書記宋貴倫

  明年起政府參與引導資源開放共享
  北京市委社會工作委員會書記宋貴倫表示,西城區資源共享工作開展得好,一方面由於西城轄區內中央機關單位和社會單位數量多、資源豐富;另一方面在於西城區政府較重視資源開放等社會治理工作,做得比較完善。此外,海澱區的中央機關也較多,同時教育資源豐富,在社區和單位資源對接方面,文體資源共享比較典型。
  “但從全市總體的資源開放情況來看,並不理想”,宋貴倫表示,目前全市總體的資源開放單位數量還有待提升。“不理想”的原因在於部分單位認為資源只應屬於內部員工;另外,部分居民使用社會單位開放的車位、場地等資源時不愛護,易產生安全問題。
  宋貴倫透露,明年起,市政府將參與引導資源開放共享,完善相關政策。通過“組織對組織”的資源共享模式,即以街道、社區或協會等組織機構為團體,與社會單位對接,明確開放資源的責任主體,避免矛盾糾紛。同時,將採用“購買服務”的方式,統計資源成本和管理成本,適當向居民收取費用,同時政府也將繼續給予相關單位資金補貼。
  “這兩項措施會先在西城、海澱等資源開放基礎相對較好的區域試點推行”,宋貴倫說。
  本版採寫/新京報記者 李婷婷
(原標題:西城400單位開放食堂停車場)
編輯:SN146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ze91zeajf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