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庭農場創業熱
  2014年12月24日,在三台縣西平鎮楊運勇夫婦的塑料大棚里,土豆苗葉片翠綠,生機勃勃,與大棚外蕭索的冬季景色截然不同。看到這幅景象,楊運勇不禁盤算起一年的收成。自從4年前批發生意失敗後,他靠返鄉搞家庭農場才得以翻身。
  離開土地,又返回土地,正成為三台縣的一個新現象。近年來,返鄉創業的人多了起來,但農業也不是其中熱門選項。直到2014年,這一年,三台縣家庭農場由20多家猛增到189家,流轉土地規模也一躍增加到1.8萬畝。
  前兩天又有幾位返鄉的朋友來考察,楊運勇最清楚他們的心思:“靠山吃山靠水吃水,在三台搞農業最有出路。”
  □周義勝 劉玉明 賴怡 本報記者 祖明遠 文/圖
  土地成為創業的“熱土”
  楊運勇的生意曾經“折戟”,是土地給了他東山再起的機會。
  2010年春節,楊運勇夫婦從廣東回到了老家三台縣花園鎮。時值麥冬價格飆升,夫妻倆就做起了麥冬生意,但由於市場行情波動,辛苦賺來的200餘萬元打了水漂。無奈之下,他們將最後的60萬元投向土地,流轉了190畝。
  4年後,他們不僅收回之前的損失,還略有盈餘。2014年1月,趁熱打鐵,夫妻倆又申請了家庭農場的經營執照。“現在趕上了好時候,農業致富的路越走越寬。”楊運勇說。
  事實上,楊運勇事業再度起步,關鍵是踏準了產業與政策的節拍。2014年,三台縣正式提出,“要持續推進農業大縣向農業強縣跨越”。作為現代農業的重要支撐之一,家庭農場和專業合作社被放到了重點扶持對象的位置。
  三台縣還專門為家庭農場量身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,包括優先享受國家財政各項涉農補貼政策、財政貼息,給予每個示範性家庭農場10萬元以內的獎勵性項目扶持等。同時,三台縣整合項目資金240萬元,再加金融部門投放貸款576.3萬元,用於支持家庭農場擴大規模、打造品牌。
  農業的發展前景以及優惠政策,帶動了一股返鄉務農的創業潮。“主要是家庭農場,今年新增的120多個,至少有三分之一是返鄉者開辦的,還有剛畢業的大學生。”三台縣農業局局長陳文光說。
  一個家庭農場就是一個示範點
  在開辦家庭農場之前,岳良明已是一個成功的水果批發商。2013年,岳良明投入70多萬元,在潼川鎮流轉了50多畝土地,專門種植他新引進的5個葡萄新品種,他的野心不小:除了種葡萄,還準備建釀酒廠,打通葡萄產業鏈。
  岳良明的葡萄園成了攪動潼川鎮水果產業的“鯰魚”。2014年,岳良明在葡萄林間種的西瓜個大汁甜,被遠近的客商一窩蜂搶購完,深深刺激了周邊村民。“照著我的做法,每畝葡萄每年純收入肯定能過萬元。”岳良明頗有些得意,在他眼裡,三年後,潼川鎮的葡萄將打響品牌,也能帶動更多果農致富。“家庭農場還有一個好處,就是推動機械化。”三台縣土地流轉中心主任周義勝說,為了節省勞動力成本,家庭農場的適度規模經營,往往伴隨著農業機械化。三台縣第一個家庭農場主宋仕俊就是個好例子:2011年,他流轉了220畝河灘地,採取機械化的方式種植花生和土豆,當年就獲得了很好的回報,也帶動了周邊農業機械的推廣。
  給家庭農場主補一堂“專業課”
  為防止過熱情緒“燒壞”產業秩序,三台縣專門為家庭農場註冊設置了“考察關”——由農業部門對申請人進行資質審核。一方面是審核種植面積是否達到一定規模,另一方面也要考察其發展思路,對規划進行把關,以規範和引導家庭農場的發展。
  “要搞好農業,光有錢、有熱情是遠遠不夠的,還必須要懂技術,更要和當地產業發展規劃相協調。”陳文光說。為此,三台縣還專門開設“成長課程”,為半路出家的家庭農場主補課。
  家庭農場發展的另一個問題,是如何管理規範。不少家庭農場由以往的大戶發展而來,種植方面是一把好手,但管理、品牌、營銷,卻是他們的短板。根據周義勝的理解,不少地區的家庭農場都註冊為個人獨資企業,這意味著家庭農場具備現代企業的某些元素。“絕不僅僅是會種地即可。”周義勝說。
  這一點也得到了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長郭曉鳴的認可。“家庭作坊需要向現代企業轉變,對經營者的要求也提高了。”郭曉鳴說,除此之外,對防治蟲害、配送、儲運、機械化等服務的需求也將大幅增加,這些都依賴於外部機構。“要對接好創業熱情與產業發展,還需要鼓勵扶持專業公司,這其中也蘊藏著新的創業機遇。”
  (原標題:農業大縣三台迎來資本“返鄉潮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ze91zeajf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